中央国营邮电企业劳动计划体制改革试行办法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5-18 10:33:32   浏览:9993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中央国营邮电企业劳动计划体制改革试行办法

邮电部


中央国营邮电企业劳动计划体制改革试行办法
1992年4月16日,邮电部

为落实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劳动工资制度改革,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的要求,充分发挥劳动计划在劳动管理中的综合调控作用,根据报经劳动部同意的邮电企业劳动计划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结合邮电企业的具体情况,制定本试行办法。
一、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劳动计划体制改革要以增强国营大中型企业活力为中心,以调动企业和职工积极性、提高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邮电通信事业发展为目的,正确处理好宏观调控和微观搞活的关系,逐步建立起国家宏观调控、分级分类管理,企业自主用工、自主分配、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新的运行机制。
改革的具体目标是:把现行单一的以行政手段为主,按年度下达职工人数和工资总额的指令性计划,改为以经济手段为主、采用相关经济指标调控的动态弹性计划,以实现职工人数和工资总额与邮电主要经济指标按比例协调增长,为最终建立起一套以间接调控和政策指导为主的指导性计划体制创造条件。
二、改革的范围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邮电管理局、部直属各“工效挂钩”企业(以下简称邮电企业)均属于试行劳动计划体制改革的范围。在这个范围内,经营管理好,经济效益高,有健全完善的自我约束机制和正常的运行机制,能正确处理宏观调控与微观搞活的关系,政策、法制、纪律观念强的,均可依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报邮电部批准后实施;暂不具备上述改革条件的,继续实行指令性计划。
三、改革的内容
(一)职工人数计划:实行职工人数增长与经济效益指标挂钩,按一定比例浮动。具体办法是:
1.邮电部对省、自治区、直辖市、邮电管理局实行新增职工人数与邮电业务总量挂钩,按一定比例分档浮动。计算公式为:
△W=W·R·Y+D式中:
△W:为计划年度新增职工人数;
W:为计划年度职工人数基数;
R:为职工人数增长率与邮电业务总量增长率比例系数;当Y≤20%时,R=0.2;邮政、电信专营的企业,比例系数分别按0.25与0.15计算;当Y>20%时,大于20%的部分,R=0.15,邮政、电信专营的企业,比例系数分别按0.2与0.1计算。
Y:为上年度邮电业务总量增长率;
D:为调整值。主要依据邮电企业的进口、转口业务占通信总量的比重来确定。
2.邮电部对直属企业则根据不同情况分别确定参与企业职工人数调控的经济效益指标。
3.根据国家政策邮电企业接收安置的军队转业干部、复员退伍军人和大中专毕业生等统配人员所需增加的增员指标一律纳入按比例浮动的增员计划范围,不再实行计划指标外单列年终另行结算的办法,成批成建制人员调动仍实行计划指标外单列年终另行结算的办法。
4.邮电业务总量增长率出现负值时,职工人数应相应下浮,下浮指标在扣除当年按国家政策统一接收安置的军队转业干部、复员退伍军人外,从各单位当年自然减员指标中相应冲销。
5.按本办法计算的年度新增职工人数指标范围内,邮电企业可以根据各自的情况和国家以及地方的有关政策规定自行安排招工时间,自主选择用工对象,实行公开招收,自愿报名,全面考核,择优录用。有关招工等具体事宜应与地方相关部门协商办理。
6.邮电企业应严格控制从农村招收职工,由于通信生产工作需要,必须从农村招收职工时,要严格按国务院一九九一年发布的87号令《全民所有制企业招用农民合同制工人的规定》和劳动部(1991)65号《关于邮电企业继续招用农民合同制工人复函》的有关规定执行。
7.弹性职工人数计划基数的核定
实行弹性计划第一年职工人数基数的核定,原则上按邮电部下达给各单位的上年职工年末计划到达人数加上年实际接收的军队转业干部、复员退伍军人人数后确定,若上年末职工实际到达人数小于部下达的年末计划到达数,则按实际到达人数核定。
从第二年起年度职工人数计划基数的确定,原则上按本办法的结算数进行核定。
8.职工人数计划的考核与结算
为有利于邮电企业年度增员计划指标的合理使用,均衡安排年度增员计划指标,邮电部对企业主管部门的新增职工人数计划指标,采取每年一考核、二年一结算的办法。计划年度内节余的劳动指标,在结算期内,企业主管部门可以集中统一调剂,跨年度结转使用;实际到达人数超过按
本办法计算应增加的职工人数时,除相应核减下年度新增职工人数计划外,并给予适当的经济处罚。
《邮电企业职工人数弹性计划年度考核及基数核定表》在下年度二月底前报邮电部劳动工资司并附详细的文字说明。劳动工资司于三月底前核定各单位年度计划基数。
(二)工资总额计划
1.实发工资与应提效益工资挂钩,按一定比例安排使用。
2.为了从宏观上控制实发工资的过快增长,各单位当年挂钩口径的实发工资,按新增效益工资每增长1%,实发工资增长0.9%安排使用。
3.年度工资总额计划基数中非挂钩口径的部分(即:副食品价格补贴、主要副食品价格补贴、燃料、原材料节约奖)按年度净增职工人数计算增资额。
4.按上述办法计算的新增工资使用计划,是部对各省局和直属企业的年度工资计划控制数,它包括企业发给职工的一切工资性支出,因此,各单位应遵循以丰补歉、留有余地的原则,均衡安排合理使用;当年节余的工资计划额度,下年度可结转使用。
年度工资总额计划的计算公式为:
年度工资总额计划=年度工资总额计划基数+年度新增工资总额计划
年度新增工资总额计划=当年新增效益工资×0.9+本单位非挂钩口径年人均工资总额基数×年度净增职工人数
5.年度工资总额计划基数,原则上以上年度工资总额计划为基础,增减应增减的工资因素后确定。
6.当效益下降时,即邮电业务总量增长率为负值时,当年实发工资总额计划按上述办法下浮,为避免职工生活水平受较大影响,各单位报经邮电部批准后,可动用历年结存的工资基金,并相应调整当年工资使用计划。
7.当年接收安置的军队转业干部、复员退伍军人及统一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的增员工资均包括在按本办法计算的工资总额计划之内。
8.当年成批成建制划入划出人员应增减的工资,仍实行计划增资指标外单列年终另行结算的办法。
9.职工工资总额计划的考核:
为便于企业均衡安排合理使用年度工资总额计划,部将在每年三月底以前核定各单位年度工资总额计划基数,年终检查计划执行情况。年度工资总额实发数小于计划的,当年节余的计划指标可跨年度结转使用;年度工资总额实发数大于计划的,超计划发放的部分,除在下年计划中相应扣减外,并等额扣减挂钩工资总额基数。
10.遇有国家新出台的由工资总额列支的项目,部将根据国家规定适当调整年度工资总额使用计划。
四、改革的方法与步骤
劳动计划体制改革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使这一改革沿着正确轨道不断向前发展,必须采取积极而稳妥的办法,分期分批的逐步推开。为此,邮电企业劳动计划体制改革拟分二步进行:第一步,从一九九二年起先在具备改革条件的企业进行改革的试点。第二步,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开。
五、国家调整邮电部门总的劳动计划体制改革方案时,部也将相应修改本办法。
六、本办法自一九九二年起试行,解释权归邮电部。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大连市城市市容管理条例

辽宁省大连市人大常委会


大连市城市市容管理条例

(1994年10月27日辽宁省大连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1994年11月25日辽宁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批准,1995年3月1日起施行;根据2010年8月25日大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2010年9月29日辽宁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批准的《大连市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部分地方性法规的决定》修正)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城市市容管理,建设整洁、优美、文明的现代化城市,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发展,依据国家有关法规,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城市市容,是指城市中的道路街巷、建筑物和构筑物、广告牌匾、施工场地、停车场和车辆等的容貌。
  第三条 本条例适用于大连市城市建成区及建制镇内的一切单位和个人。
  第四条 市及区、市、县人民政府应加强对城市市容的建设和管理,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组织实施。
  城市市容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应当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国家规定的城市容貌标准,坚持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保护城市海滨山水和历史文化遗址等自然、人文景观特色。
  第五条 城市市容管理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专业人员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第六条 大连市城市建设管理局是本市城市市容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的城市市容的指导、监督和管理工作,其所属的城市市容管理部门按其职责分工做好日常检查管理工作;区、市、县城建管理部门负责本辖区内的城市市容管理工作。
  街道办事处和建制镇人民政府应组织群众性的监督队伍,负责本地区内的市容管理工作。
  各级规划土地、环境保护、工商、公用、公安、电业、邮电等部门应按照职责分工,与城市市容行政主管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城市市容的管理工作。
  第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维护城市市容整洁、优美、文明的义务,并有权劝阻和控告违反市容管理法律、法规和本条例的行为。
  第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城市市容行政主管部门,对在城市市容维护和管理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应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道路街巷容貌管理

  第九条 设在道路街巷地面和地上的供水、排水、供气、供热、供电、邮电、环卫、交通等各类公共设施,其产权单位或管理部门应经常检修,保持完好、整洁,不得缺损。
  第十条 市容管理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强对设置在道路街巷的临时集贸市场和摊点的容貌管理。
  经批准设置的集贸市场,要按批准的范围设立明显的界限和隔离设施,并保持摊床整洁。
  经批准设立的摊点应使用由市容管理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统一指定样式的经营设施,不得擅自改变经营地点、扩大经营场地范围,并不得影响原有商业网点的正常经营。
  第十一条 城市干道两侧道路红线外的建筑物前,应该根据需要和可能,选用透景、半透景的围墙、栅栏或者绿篱、花坛(池)、草坪等作为分界线,美化城市。
  第十二条 城市中的各类绿地、护栏应保持整洁、美观,其造型植物、攀缘植物和绿篱,应保持造型完整;城市的行道树应排列整齐,缺株枯死的,产权单位和责任单位应及时补植、修整。
  第十三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在道路街巷及其两侧堆放物料、搭建建筑物和构筑物等;不得在干道两侧挂钩拉绳晾晒物品。

第三章 建筑物和构筑物容貌管理

  第十四条 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应符合城市规划要求,讲究建筑艺术,其造型、装饰应与周围环境相谐调。
  第十五条 现有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应保持其外型的完好、整洁,未经批准不得增设或搭建阳台、门窗;外墙及门窗玻璃不得破损;外体不得乱涂乱画;临街的阳台、外廊和窗外,不得吊挂杂物,堆放的物品不得超过护栏(墙)的高度;屋顶不得搭棚、堆放杂物。
  第十六条 破损、危险或影响市容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其管理部门应及时组织整修;没有整修价值的,应及时拆除。对产权单位自行拆除破损、危险或严重影响城市市容的建筑物和构筑物的,计划、规划土地、供水、供气等部门应积极予以协助,及时为其办理有关审批手续;政府决定要求修整、拆除影响城市市容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其产权单位必须执行。
  城市中不得建设影响城市市容的临时建筑物和设施。
  第十七条 城市内雕塑的设置,必须经城市市容行政主管部门同意,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审批,其中在中山区、西岗区、沙河口区、甘井子区设置雕塑的,须经市城市市容行政主管部门同意,报市人民政府审批。雕塑的内容必须健康,符合造型艺术要求。雕塑破损或污染的,其产权单位或管理部门应及时修整,保持其艺术的完美。
  第十八条 城市内未经批准不得新建架空管线设施,对已建的影响城市市容的架空管线应逐步进行改造。单位内部各种管线设施,未经批准不得跨越道路上空架设。对现有附设在建筑物上有碍市容的各种管线,有关产权单位应及时改造或拆除。

第四章 施工场地容貌管理

  第十九条 建设、施工单位应加强对施工场地容貌的管理,其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的材料、机具、设备应摆放整齐,工棚、休息室等临时设施应按规定搭设;施工现场周围,须按规定设置围挡、标志和安全设施,保持施工场地内外容貌整洁。
  第二十条 施工场地出入口要保持整洁;施工中产生的渣土需要排放的,应按指定地点排放;不得在施工场地周围倾倒或堆积渣土;施工中产生的废水、泥浆不得流入施工场地外;运料、运渣车辆不得碾带泥土驶入城市道路,污染城市环境和市容。
  第二十一条 建设工程竣工后,建设、施工单位应及时清理和平整场地,不得留有渣土、剩料;临时设施必须及时拆除,不得改作它用;施工中损坏的道路等公共设施,应按规定及时修复。

第五章 广告牌匾容貌管理

  第二十二条 设置户外广告(含广告栏)、宣传栏(板)、标语牌、霓虹灯、画廊、橱窗门面等设施,应经城市市容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并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后方可设置使用。
  第二十三条 设置户外广告(含广告栏)、牌匾、宣传栏(板)、标语牌、霓虹灯、灯箱、路标、标志、画廊、橱窗门面等,应位置适当,文字用语准确、书写规范、内容健康,造型美观并与周围建筑和景观相谐调。使用单位应定期维修、油饰,并保持其完好、整洁、美观。
  第二十四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张贴有碍市容的广告和各类招贴。不得在建筑物、构筑物、公共设施和树干上乱画、乱刻、乱挂各类标语、广告。
  第二十五条 节日或其他庆典活动的标语,应采取悬挂方式,其中需在道路上方悬挂标语的,应经市容管理部门同意。悬挂标语的位置和高度要适当,不得妨碍车辆、行人的正常通行和影响市容美观。节日或庆典活动过后,悬挂标语的单位和个人应将标语及时拆除。

第六章 停车场和车辆容貌管理

  第二十六条 在城区内运行的机动车,应保持外观完好整洁,标志齐全、醒目。车体缺损、污秽不洁、标志残缺不全及货车无后挡板、罐装车无接漏器的车辆,不得在城区内行驶。
  第二十七条 在城区内,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必须在停车场或准许停放车辆的地点依次停放。不得在车行道、人行道和其他妨碍交通、影响市容的地点任意停车。
  对占道设置停车场的,应按《大连市城市市政设施管理条例》有关临时占道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第二十八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城区道路上维修和清洗车辆。
  禁止尾气排放超标的机动车辆在城区道路上行驶。

第七章 罚 则

  第二十九条 对违反本条例的,由城市市容管理部门按下列规定予以处罚:
  (一)违反本条例第十条第三款、第十二条和第二十六条规定的,责令限期改正,并可视情节处3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
  (二)违反本条例第十五条、第二十三条、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七条、第二十八条规定的,责令限期改正,并可视情节对单位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2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三)违反本条例第十三条规定的,责令其限期拆除搭建的建筑物、构筑物,没收其堆放的物料等物品;
  (四)违反本条例第十六条、第十八条、第十九条、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二条规定的,责令其限期改正,并可视情节处5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条 违反本条例,涉及环保、规划土地、工商行政、公安部门管理权限的,由上述部门按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三十一条 对不符合城市容貌标准,违反国家法规和本条例规定的建筑物和构筑物,由城市市容行政主管部门会同规划土地部门,责令有关单位和个人限期改造或者拆除,逾期不改造或不拆除的,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由市容行政主管部门或规划土地部门会同公安部门组织强制拆除。
  第三十二条 侮辱、殴打市容管理工作人员或阻挠其执行公务的,由公安机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三条 各级市容主管部门必须履行职责,如因自身工作责任给市容市貌建设与管理工作带来损害的,各同级人民政府应及时予以查究,对情节严重的应追究行政责任。
  第三十四条 市容管理工作人员必须秉公执法,如有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机关给予批评教育或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 则

  第三十五条 本条例自1995年3月1日起施行。



《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解读

马宁


2006年7月1日,国务院公布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条例”)开始实施。而在此之前,著作权人与各类网站之间的战火已呈愈演愈烈之势,新型案件也层出不穷。那么,该条例对不同商业模式的网站会产生何种影响?信息原创者如何利用条例调整维权策略?网站经营者如何利用条例的“免死金牌”豁免责任?条例与现行其他法律法规的协调性如何?以下是我们对条例的解读。
一、“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范围如何把握?
信息网络传播权有三个要件:“公众”、“自己选定的时间”、“自己选定的地点”,三要件缺一不可。应该可以理解为信息网络传播权只适用于广域网,不适用于局域网,因为局域网传播限定了作品接受者的地域范围,使其并不能在其个人选定的地点获得作品。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等在单位内部的局域网内共享的资料不会涉及侵犯信息网络传播权的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不侵犯其他著作权(如复制权),只是要根据《著作权法》及其他法律法规(如《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来加以判断。
值得注意的是,条例明确了“信息网络”包括“有线和无线”,因此条例不仅约束传统的Internet有线网络,也调整WAP等形式的无线网络。一方面,无线网络支持随处漫游的个人通信,随着带宽、硬件、运行环境的改善,无线网络在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受无线增值业务给网站运营带来巨大利益的驱动,提供WAP等形式内容的网站同样存在大量非授权的内容,其程度丝毫不亚于目前已成为著作权人“关注”焦点的互联网网站。鉴于无线网络中的侵权行为更加复杂和隐蔽,取证更加困难,著作权人应当注意及早探索有效保护其无线网络传播权的办法。
二、“通知-删除”程序——著作权人与网络服务提供商博弈的游戏规则
面对现实中频频发生的著作权人与网络服务提供商的激烈争论,条例在权利层面商赋予了著作权人“声明则不得转载”的权利,在操作层面上提供了“通知-删除”地制止侵权的快速方式,比较有效地协调了著作权人与网络服务提供商间的矛盾。
实际上,“通知-删除”程序早在2004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解释”)第五条中就有所反映,但操作性不是太强,且只适用于提供内容服务的网络服务提供者。2005年5月30日开始实施的《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办法”)对“通知-删除”程序做了较全面的规定。条例基本延续了办法对“通知-删除”程序的规定。
“通知-删除”程序适用于网络服务提供者,即通常所称呼的ISP。根据提供的服务的不同,条例第二十至二十三条将网络服务提供者分为四种,每种的免除责任所需满足的条件有所不同。这就要求网络服务提供者根据这些规定审视或调整自己的商业模式,以“享受”到“避风港”条款的益处。但如果有证据证明网络服务提供者主观上“明知或应知”侵权的迹象,则“避风港”免责条款不适用。
总之,面对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网络服务提供者要想免责,需要积极配合著作权人的通知行动,而不是视而不见,否则就可能被权利人以“主观上有过错”为由来否定网络服务提供者享有的“通知-豁免”抗辩。著作权人也应意识到,在向著作权管理部门投诉或向法院起诉前,必须首先向主观上不明知的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发出符合条件的通知,否则,无法得到著作权管理部门或法院的支持。
三.赔偿额度悬而未决
虽然条例第18条和第19条对于侵犯他人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行为规定了行政处罚的数额,但并未规定赔偿额度。而在诉讼中,如何计算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侵权赔偿数额一直是困扰广大法官和律师的一个难题。因为网络上的传播与传统的纸媒传播不同,对于著作权人受到损害的权益而言,网络传播中的“点击量”远远比“字数”重要的多。在门户网站的首页登载某个侵权作品和在个人主页或博客上登载同一个作品,其侵权程度是不同的。因此,传统的赔偿额度计算方法显然无法直接适用于网络环境下的侵权。虽然个别地区的司法实践可能突破或变通适用赔偿计算方法来适应网络环境,但单靠法官的自由裁量权是缺乏合理性的,也可能引发当事人选择法院(forum shopping)的情况。这对于数字版权使用者尤其是经营者清晰认识侵权风险,及对权利人确定合理的权利申诉范围,都具有不可确定性。
四、网络服务提供者透露侵权用户信息的义务
从法律上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有义务向著作权人或有关政府部门提供侵权用户信息的义务可以使真正追究直接侵权人的责任更有可能,因为如果没有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合作,查找直接侵权人会有很多困难。
解释第六条要求提供内容服务的网络服务提供者有义务应著作权人的要求提供侵权行为人在其网络上的注册资料及利于著作权人追求行为人的侵权责任,无正当理由拒绝提供的,应追究相应的侵权责任。
办法第六条对此规定的比较详细:“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收到著作权人的通知后,应当记录提供的信息内容及其发布的时间、互联网地址或者域名。互联网接入服务提供者应当记录互联网内容提供者的接入时间、用户帐号、互联网地址或者域名、主叫电话号码等信息。前款所称记录应当保存60日,并在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查询时予以提供。”该条明确了两点:1.由于提供的服务不同,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与互联网接入服务提供者提供的法定信息有所不同;2.只有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查询时才予以提供。至于著作权人要求提供时能否援引该条,尚有疑问。
条例第十三条重申了网络服务提供者向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提供涉嫌侵权服务对象信息的义务。第二十五条规定了违反此义务的行政处罚。
但上述规定在理解上至少存在以下问题:
1. 如果享受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服务需要注册,那么要求用户填写的资料详细到何种程度方为合理?网络服务提供者是否有义务核实用户填写资料的真实性?现实中,很多网站即使要求用户注册,也是形式上填写一些简单的资料,而且很多还不加以审核,用户完全可以匿名或填写虚假信息,更何况一些网站用户可以不加注册就可以享受相应的服务。如果这样,当要求网络服务提供者提供涉嫌侵权的服务对象的信息时,要么网络服务提供者无法提供(因为不要求用户注册,无法得知用户信息),而不是拒绝或拖延提供,要么提供的也是不一定真实的信息。
2. 办法和条例都没有规定著作权人向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查询权。虽然著作权人可以依据解释第六条获取这种查询权,但解释只适用于提供内容服务的网络服务提供者,而不适用于提供网络平台(如BBS公告牌、QQ等网络信息存储空间)的网络服务提供者。即使著作权人获取了这种查询权,网络服务提供者向其提供的信息资料的详细程度与向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提供的相比,是否应该相同?如何保障著作权人能获得这种相同性?
条例固然有很多进步之处,但也存在不少缺陷,不可能依据条例解决信息网络传播权中的所有问题。这些缺陷不仅会给著作权人维权带来困难,也会给网络服务提供者正确审视自己的商业模式带来困惑。在相关司法解释或司法实践对上述缺陷作出回应前,双方均应谨慎做出有关的商业决断。

马宁,上海锦天城律师事务所知识产权部律师,13817797199,patrick_maning@yaho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