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已离婚的妇女补请带产问题的处理意见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8 02:58:42   浏览:8123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已离婚的妇女补请带产问题的处理意见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已离婚的妇女补请带产问题的处理意见


1953年7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

人民日报读者来信组:
你组中婚字第1234号函及附件收悉。关于已离婚的妇女补请带产的问题,涉及面很广,如完全按照女方的要求处理会引起更多的纠纷和混乱,因此在处理上不能不慎重。我们对这一问题有如下几点意见,现转给你们作为内部掌握之用。
一、从婚姻法颁布以后到这次贯彻婚姻法运动前离婚的,若系双方自行调解离婚,财产自行协议解决的,一律不再重新处理。若已由法院判给女方一部份财产,虽判给财产较少亦不再重新判处。若女方追诉,亦应说服其放弃追诉,维持原判。对离婚应带财产而未带,或判给财产过少,而女方离婚后生活确实困难,男方又比较富裕者,可酌情补给女方一部或全部。
二、从婚姻法颁布以后,判决离婚时所判给女方的财产男方尚未执行,而女方追诉要求执行者,应耐心教育男方依法执行。如女方已放弃追诉执行者,不必再去强制男方执行。
至于婚姻法颁布以前判决离婚者,不论女方应否带产和带走与否,一律不再重新处理。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扩大对小企业贷款利率浮动幅度的通知

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扩大对小企业贷款利率浮动幅度的通知
中国人民银行

银发[1998]502号


中国人民银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行,深圳经济特区分行、各政策性银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其他商业银行:
为进一步改善对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推进我国利率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增长,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扩大对小企业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现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各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对小型企业贷款利率最高上浮幅度由现行的10%扩大为20%,最低下浮幅度10%不变;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最高上浮幅度由现行的40%扩大为50%。贴现贷款利率可适当上浮,但不得超过同期同档次贷款利率(含浮动)。
二、各商业银行、城乡信用社,在国家经贸委等部门颁布新的标准之前,参照《关于发布(大中小型企业划分标准)的通知》(经企〔1988〕240号)的标准,确定小型企业范围;在国家经贸委等部门颁布新的有关标准之后,按新的标准执行。
三、大中型企业贷款利率最高上浮幅度10%不变。个人住房贷款、优惠利率贷款、政策性银行贷款以及国务院另有规定的贷款利率不上浮。
四、各商业银行、城乡信用社要加强对小企业贷款利率浮动的管理。要根据风险大小、成本高低和借款企业的具体情况,实行有差别的浮动利率,不搞“一刀切”;要把利率浮动纳入审贷分离、分级审批的贷款管理制度之中,严禁人情利率,做到公正、公开、公平。各商业银行、城乡
信用社接到本通知后要根据贷款数额、信用级别、资产负债比率、担保方式等指标,自行制定贷款利率浮动实施细则,报中国人民银行备案。其中,商业银行(不含城市商业银行)以法人为单位报人民银行总行备案;城市商业银行报人民银行省级分行备案;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利率浮动实施
细则由县联社制定,报所在地人民银行县支行备案;城市信用社的贷款利率浮动实施细则,有联社的由联社制定,没有联社的自行制定,报所在地人民银行市、县支行备案。
五、中国人民银行各分支行要进一步加强监管,做好辖区内贷款利率浮动的协调、指导、监督和检查工作。定期抽查辖区内贷款利率浮动的情况(包括各档次浮动利率贷款在贷款总额中所占比重)。确保各商业银行、城乡信用社正确贯彻执行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的文件精神,防止出现借
扩大贷款利率浮动幅度之机全面提高贷款利率。
六、本通知自1998年10月31日起执行。



1998年10月19日

中共宁德市委宁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宁德市关于损害经济发展软环境行为责任追究的暂行规定》的通知

福建省中共宁德市委办公室宁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中共宁德市委宁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宁德市关于损害经济发展软环境行为责任追究的暂行规定》的通知

宁市委办〔2003〕62号

各县(市、区)委、人民政府,东侨、赛岐经济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市直各单位:
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将《宁德市关于损害经济发展软环境行为责任追究的暂行规定》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宁德市委办公室
宁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03年12月12日


宁德市关于损害经济发展软环境行为责任追究的暂行规定


为加强机关效能建设,规范行政行为,提高行政效能,严肃行政纪律,维护和改善我市经济发展的软环境,根据《福建省机关工作人员效能告诫暂行办法》之规定,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暂行规定。
一、对损害经济发展软环境的下列行为,实行责任追究:
1、在依法行政,改善政务工作环境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
⑴不认真贯彻执行市委、市政府决定、决议的;
⑵不认真履行职责,对上级移送、督办或群众要求办理事项推诿扯皮、敷衍塞责、不按期办理的;
⑶不认真执行或违反政务公开有关规定的;
⑷向社会作出的承诺不兑现的(因不可抗力造成无法兑现承诺的情况除外);
⑸对群众反映强烈的"五难"(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人难找、事难办)现象不抓不管或整改成效不明显的;
2、在办理行政审批、核准、登记事项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
⑴继续执行已经取消的或变相增设新的行政审批、核准、登记事项的;
⑵不按规定公开行政审批的项目、依据、权限、收费标准、程序和时限的;
⑶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审批、核准、登记等事项拖延不办的;
⑷只收费而不提供服务或强行推销物品、搭车收费的;
⑸强行要求服务对象接受中介服务或指定中介机构的;
3、在行政执法管理活动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
⑴执法方式简单粗暴、刁难、训斥、谩骂当事人的;
⑵擅自使用被扣押财物的;
⑶吃、拿、卡、要,敲诈勒索的;
⑷乱罚款或下达罚款指标、以罚代管的;
⑸将行政执法职能擅自委托给社会中介机构或非执法人员行使的;
⑹不依法行政造成后果的;
4、在执行行政事业收费事项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
⑴在窗口未公示收费依据收费或收费时未向当事人出示执法证件及收费依据的;
⑵擅自提高收费标准、乱收费、重复收费的;
⑶将应由服务对象自愿接受的服务变为强制性服务并收取费用的;
⑷收费时不开具合法票据或不使用法定部门制发的专用票据的;
5、在涉及减轻企业负担工作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
⑴强制企业单位参加各种评比、研讨、考核、培训等活动及各类学会、协会的;
⑵向企业强行承包工程、推销产品或报刊杂志的;
⑶巧立名目要企业负担广告费、赞助费或向企业摊派、报销各种费用的;
⑷以各种名义长期无偿占用或变相占用企业财产、物品的;
⑸违反有关规定擅自到企业检查或查扣帐本的;
⑹其他违背企业意愿,干扰和影响企业正常生产和经营活动的行为的;
6、在流通领域、市场经济管理活动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
⑴违反规定擅自乱设站卡的;
⑵为违法违纪活动提供方便或为其充当保护伞的;
⑶利用行政命令实行地区封锁、设定歧视性条款等妨碍公平竞争的:
7、在政府服务中心(窗口)等有下列行为之一的:
⑴进驻中心的审批项目,仍在原单位审批的;
⑵擅自抽回在窗口的业务骨干未经批准的;
⑶窗口单位在中心外收费的;
⑷其他违反中心有关管理制度规定的;
二、违反上述七项所列行为之一的,根据情节轻重,对有关责任人实施以下责任追究:
1、给予责任人效能告诫;给单位主要领导诫勉教育:
2、情节严重的给予责任人和单位主要领导调整岗位、降职、免职直至辞退等组织处理;
3、违反党纪政纪的,移送纪检监察机关给予党纪政纪处分;
4、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三、对受到效能告诫的有关人员及责任人还应实施如下责任追究:
1、市直部门(含直属单位)的工作人员被效能告诫1次的,在本单位或本系统内通报批评,其科室主要负责人和分管领导当年年度考核不能评为优秀,并予以诫勉教育。工作人员一年内被效能告诫3次的,当年年度考核定为不称职,并予以调整岗位。同一科室工作人员一年内被效能告诫2次的,其科室主要负责人当年年度考核定为不称职,并予以调整岗位。分管领导分管的科室工作人员一年内被效能告诫2次,整改不力当年又被告诫的,分管领导当年年度考核定为不称职,并予以调整岗位。同一单位工作人员(含直属单位)一年内被效能告诫2次的,行政主要领导必须向市委、市政府作出书面检查,整改不力或又被效能告诫的,给予其行政主要领导效能告诫1次,并予以调整岗位,是文明单位的要予以限期整改或摘牌。
2、垂直管理单位,被市效能办告诫的,市机关效能建设领导小组责成该单位对相关人员进行组织处理,并将处理情况报市效能办。若同一单位工作人员一年被效能告诫2次的,行政主要领导必须向市委、市政府作出书面检查,整改不力或又被效能告诫的,给予其行政主要领导效能告诫1次,市委、市政府将以书面形式向其上级主管部门提出要求调整其行政职务的建议,是文明单位的要予以限期整改或摘牌。
四、市机关效能建设领导小组每年组织投资者对市有关部门进行一次民主测评,对被评为服务态度最差(倒数第一)的末位单位,要在媒体上公布,其行政主要领导予以效能告诫1次,并向市委、市政府作出书面检查,一年内该单位不能参加各种评先活动,是文明单位的要予以限期整改或摘牌;连续两年被投资者评为最差的,其单位行政主要领导予以降职使用。
创建效能型、服务型、责任型政府、营造良好政务环境活动要与行风评议工作相结合。因领导不重视、整改不力、群众不满意,每年度行风评议被评为倒数后三名的单位,给予其行政主要领导效能告诫1次,并予以通报。
五、本暂行规定适用于全市各级党政机关、行政执法机关、经济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
六、本暂行规定由宁德市机关效能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
七、本暂行规定自2004年1月1日起施行。各县(市、区)参照执行。